立交桥照明阈值增量测点选择研究是立交桥道路照明安全性研究的基础内容,也是关键内容。道路照明标准中,阈值增量是衡量道路照明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标准中阈值增量计算公式进行数学分析,以及结合立交桥自身的道路特点,总结出适合立交桥照明阈值增量测量的测点,使所得的阈值增量TI值更具有有效性和适应性。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三处是理想状态下立交桥区阈值增量较大的地点。
一、在一定范围内距离眩光源较远的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情况需结合立交桥自身的照明状况以及发光强度随距离的变化综合考虑。
二、标高较高的地段。这种情况需基于高低两处均为水平路段的情况。
三、上坡地段。在同样标高、距离眩光源同样距离时,有向上倾斜坡度的道路会比水平路的θ值减少,TI值增大。
在实际选点中,要结合立交桥的形式,测量的可行路段,综合三种因素考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点,所得TI值才能具有指标性质。
4立交桥的道路特点和测点的选择
4.1 立交桥道路特点
4.1.1入口坡道
立交桥入口处通常根据桥体的长度和层数,会有不同角度的起坡,考虑不同车型的爬坡能力,纵向起坡角度一般不大于5%。
较大型的立交桥在主要照明方式采用高杆照明的同时,一般会在上桥处设置短距离的低杆照明以弥补入口处照明的不足,缓解驾驶员视域内的亮度。但部分规模中等的立交桥入口处缺乏照明设施,高杆照明的距离较大,亮度较低,容易在入口处形成暗区,使驾驶员在爬坡过程中经历较大的亮度差,造成视觉疲劳,形成失能眩光。
由于桥体入口道路法线与平面道路存在1%到5%的坡度,而驾驶员的视域范围是垂直方向视上方60°,即水平路上距离灯杆21m时高杆灯光源都会出现在视野范围内,当驾驶员驶入坡道时,高杆灯光源在人眼中的入射角度会变小,在人眼处形成的垂直面照度增大,眩光作用随之增大,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
4.1.2 匝道
匝道是立交桥的重要路段。匝道通常是具有一定坡度的曲线,匝道多为单向车道、单车道。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不同设计速度对转弯半径要求不一样。一般匝道的设计速度在20~60不等。机动车行驶在匝道上,跨越不同的标高,当匝道为上行时,驾驶员的视线与高杆灯光源会产生短时间内空间角度的大范围连续变化,入射到人眼中的光通量也会随之改变,引起视觉灵敏度下降,在出匝道并入主干道时易发生危险。
4.1.3 照明方式
立交桥大部分采用高杆照明的方式,按不同条件选择平面对称、径向对称和非对称三种灯具配置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光源集中,节约能源,使道路形式简洁,避免灯杆林立,缺点是道路亮度均匀度和照度均匀度相对较低,而且高度过高,维修养护难度较高。
4.2 测点的选择
结合几何分析和立交桥的构造特点,可以得出理想状态下立交桥易产生眩光的点:
1)桥区上桥入口处
入口处通常向上起坡,且高杆灯正处在驾驶员的视觉范围内,是阈值增量较大的区域。另外,入口处是照明方式转换的节点,驾驶员需要快速适应光环境的变化,因此该处的照明安全至关重要。
2)匝道上坡处(光源在xz轴平面的投影与x轴的夹角较小时)
机动车行驶在匝道上时,因匝道具有一定的弧度,故行驶过程中驾驶员视野内光环境的变化会比普通道路上相对复杂,当行驶于上坡匝道时,若匝道某点的切线方向上有高杆灯光源靠近时,极易对驾驶员的视觉造成短时间内的较大刺激,产生失能眩光。
3)立交桥顶层离光源较远处
通过理论分析的第一点和第三点,可得竖向上距离光源较近和水平方向距离光源较远的点易产生失能眩光,立交桥的顶层不受遮挡,距离光源较远时光的入射方向与人眼夹角较小,阈值增量较大。
5 结语
立交桥道路照明测量选点是立交桥照明安全研究的基础性一步,用实际经验结合数学方法论证能有效的提高测点选择的权威性和适应性。实际情况中,立交桥的形式丰富,照明状况也各有差异,应以选点原则为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使测点选择更准确有效。
编辑:Cedar
中国照明网论文频道现向广大业内朋友征集稿件。稿件内容要求具有技术性、可读性。欢迎研究机构、院校、企业进行投稿。
投稿信箱:edit@lightingchina.com.cn
联系电话:0086-020-85530605-5029
(投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编和地址及电话、E-mail;以便通知审核结果,如发稿七日内无通知请来电查询。)
广东中照网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039 粤ICP备06007496号
传真:020-85548112 E-mail:Service@lightingchina.com.cn 中国照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