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先就业后择业似乎成为一种共识,不管是毕业生还是高校,都把先就业放在了首要位置,而对于所“就”的工作合不合适,很多人没有太多的关注 。从某种程度讲 ,先就业是应对当前就业环境的一种策略,也是多数毕业生迫于生存压力的一种无奈之举。特别是尚未就业的2010年应届毕业生,这个时候更盼着能有一份保底的工作。然而,先就业后择业是否真的适合每个人,这种策略会不会对以后的职场之路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毕业生们思考。
◎案例1
落点没有选好,频繁跳槽
小曹在大学时学的是会计专业,2007年毕业找工作时,他应聘了青岛的一家物流公司,因为当时签约时间比较晚,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无奈之下才选择了这家公司。上班之后,他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太适合,从事的工作需要很多新知识,如果适应工作,就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学习。在那里工作了半年,他决定辞职,因为一方面这不是他喜欢的工作,另一方面自己上班太累,考虑之后,决定换新的工作。
2008年 ,他应聘到一家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因为大学时曾经学过一些人力资源知识,所以决定在那个公司一试身手。但这次他再次失望了,面对公司里经验丰富的同事,初出茅庐的他跟不上工作节奏,而且第一份工作也没有给他积累下太多的经验。3个月后,小曹最终选择了离开。
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工作,小曹有些迷茫,他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有些后悔毕业时草率地在第一份劳动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但这些已经于事无补。这两年的时间里,小曹已经换了好几份工作,他感觉青岛不是他的福地,现在的他回到了老家烟台,在那里,他想继续寻求那份心中的理想。
◎案例2
择业为主,签约晚也甘心
2006年的那个夏天,小陈离开了他读了四年的大学,毕业前的那段时间,班里多数学生都找到了工作,签约率非常高。但是 ,小陈很不开心,因为他没有找到喜欢的工作,更谈不上签约了。看着身边的同学都有了着落,小陈心里很着急,但他没有草率地决定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而是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机会。毕业离校的时间到了,没有签约的他,虽然有几丝沮丧,但他选择了守望。
2006年下半年 ,小陈终于等来了机会,他的家乡有一批事业单位的招考,有几个职位的报考条件他非常适合,于是他满怀希望地报了名。笔试、面试、体检,一套招录程序走完,成绩公布的瞬间,小陈紧紧地攥了攥拳头,他的等待没有白费,因为他被县政协录取了。考上事业编的小陈,虽然曾经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曾经因为没有按时就业受到了别人的冷眼,但他最终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他始终没有放弃当初的抉择,在他眼里,慎重择业远远强于盲目就业。如今的小陈,经历了几年的摸爬滚打,已经荣升为办公室的一个小领导,娶妻生子的他,正在自己的事业之路上满怀希望地前行。
◎企业
就业观念影响了企业发展
近几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让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就业指导时提出了“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以提高一次性就业率。为此,一些毕业生纷纷降低暂时的就业期望值,但就业后在短时间内因为不适合或者不喜欢就频繁跳槽。这种“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让企业感到很不踏实,不少企业说影响了发展。
青岛一家大型商场负责招聘的于小姐就说,“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一定程度影响了大学生的诚信形象。不少应届毕业生将用人单位作为跳板,暂时栖身于此,时机成熟就选择离开,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学生的这种做法,必然使用人单位感到伤心和失落,产生了被欺骗、利用的感觉。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出现,用人单位会采用更加强有力的自我保护手段以约束求职者。事实上,有的用人单位干脆‘拒用应届毕业生’,这对大学毕业生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仅可能影响到大学生职场的长远利益,也会影响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专家
就业的基点是有职业规划
对于“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一些从事过学生就业指导的高校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有老师就认为,“先就业后择业”和“先择业后就业”形式上看来没有太差的差别,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先就业后择业”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们是在现有可供选择的情形中进行选择,会随波逐流、没有什么目标。“先择业后就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是事前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始自己的职业,他们主动为下一次职业变动做准备,总是在自己准备好以后,再变动自己的职业。
中国海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王处长则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是要有一个职业规划,只要按照规划去就业,即使第一份工作不太如意,随着经验资历的积累,肯定会越发展越好。他也建议,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的职业理想、工作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根据这些再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当前社会就业情况,制定一个中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线路图。
编辑:中国照明网 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