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畅的情景空间——手绘的魔力_2014年第一届中国照明手绘艺术设计大赛 2014中国照明网线下活动
    如何成为会员 | 在线研讨会 | 博客 | English 
    网上做生意、查找、采购产品,首选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照明网 >> 资料频道 >> 论文 > 智能照明系统 > 正文
    九州光谷城
    论文搜索:
    短隧道照明系统研究(第1页)
    来源: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作者:王小军 韩直 浏览:7177人次 发布:2011-02-25
    注:其他网站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载而不注明出处者,一经查实,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短隧道照明是目前公路隧道节能的突出问题之一。一般情况下,长度大于100m的公路隧道设置了照明系统,但实际运营中会产生照明过亮或因为照明过亮而关灯2种不合理现象。根据短隧道照明运营情况,结合国外标准,提出短隧道的概念、分类、设施配置与计算方法,并给出短隧道的设计准。

      1 短隧道的概念与特点
      1.1 短隧道概念
      在我国,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将隧道分为特长隧道、长隧道、中隧道、短隧道4个等级,隧道长度以500、1 000、3 000 m 为分界点。JTJ 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中规定“长度大于100 m 的隧道应设置照明”,据此,可将长度为100~500 m的隧道称为短隧道。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1.2 短隧道特点
      1) 穿越时间短。
      根据短隧道的定义,短隧道长度小于500 m,穿越时间不会超过30 s。

      2) 洞外环境影响大。
      由于洞外日光的投射,隧道洞口以内一定范围内会有较高亮度,隧道洞口的投射自然光可以作为入口段加强照明的组成部分,隧道洞口15 m 范围内可利用自然光取代照明灯具。隧道洞门型式对隧道照明而言,分为2 种型式:端墙式、削竹式。端墙式洞门的自然光对洞内照明的影响较小,削竹式洞门的自然光对洞内照明的影响较大,因此,应根据洞门型式确定布灯的起点位置。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3) 无中间段照明。
      短隧道照明一般只包括入口段、过渡段1、过渡段2、过渡段3、出口段,无中间段照明,照明用电量集中在加强照明上。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4) 照明是主要用电设施。
      短隧道一般均采用自然通风,无机械通风设施,隧道的用电主要体现在照明系统中。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5) 处理交通异常速度快。
      由于隧道短的特点,交通事故或火灾时,逃生救援比长隧道更容易,处理交通异常速度快。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2 短隧道照明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短隧道应综合考虑设计(实际)营运车速、交通量、隧道线型等因素,并注意司乘人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特别要注意隧道入口的视觉适应过程。根据短隧道的特点,需解决以下问题: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1) 黑框效应。在隧道出入口的外部,白天自
      然光的照度可达100 000 lx;而隧道内,在无电照明的情况下,除隧道口部有几十lx 的自然光照度外,洞内几乎一片漆黑。由于隧道较短,会产生明显的“黑框效应”。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2) 视觉适应滞后。汽车由亮度的外部环境进
      入隧道后,即使隧道内不太暗,但由于洞外亮度的较大差异,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够看清楚隧道内部的情况,即“视觉适应滞后”。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3) 基本视觉问题。隧道内部与一般道路不同,
      其为一个相对狭小的封闭空间,当汽车在该空间高速行驶时,虽然行驶时间较短,但也会给人较强的压抑感;同时,由于交通流排出的废气在隧道内会形成烟雾,烟雾可将汽车灯头和电光照明器发出的光吸收和散射,从而降低了隧道内的能见度。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4) 隧道出口的亮洞效应。在白天由于视觉基
      本适应了洞内的暗环境,短时间又需适应洞外的亮环境,出现极强的眩光,让司乘人员感觉十分不舒服,形成白洞效应;在夜间,与白天正好相反,形成黑洞效应。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上述这些问题均会对驾驶员的视觉、生理产生影响。同时,在隧道中还会产生管状视觉现象和闪烁现象等,会使驾驶员产生心理上不适应感,从而产生安全隐患。所以隧道照明设计必须解决好隧道照明特有的视觉问题,这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视觉环境,从而更有利于隧道照明安全和节能。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3 短隧道照明分类
      3.1 主要影响因素
      短隧道照明需求主要由通透率、停车视距、交通量、交通类型3 个因素决定。通透率主要由隧道平曲线及停车视距确定,停车视距由隧道纵坡、设计车速和路面摩擦系数确定,交通量和交通类型根据设计前期资料搜集。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3.2 分类方法
      根据光线通透能力可将短隧道分为3 类。
      S1 类:通透率LTP<20%的短隧道;
      S2 类:20%≤通透率LTP≤50%的短隧道;
      S3 类:通透率LTP>50%的短隧道。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3.3 照明需求
      照明需求根据照明方式分为2 类:功能照明和诱导照明。功能照明是隧道照明的主要照明方式,是应满足规定亮度要求的照明方式;诱导照明是隧道照明的辅助照明方式,主要用于视线诱导,是区别于功能照明的另一种照明方式。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不同类型的短隧道照明需求不同,大量短隧道调研结果表明,短隧道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诱导照明系统或功能照明系统。结合国外规范的设计标准,短隧道照明需求建议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S1 类短隧道:应设置功能照明系统,设计标准按照长隧道照明标准设计,连续隧道应考虑折减系数。
      S2 类短隧道:根据交通量大小和交通类型确定是否设置功能照明,功能照明设计标准按照长隧道照明标准的50%设计。若不设置功能照明系统,应设置诱导照明系统。
      S3 类短隧道:通透率LTP>50%的短隧道,可不设置功能照明系统,应根据交通量大小和交通类型设置诱导照明系统。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4 短隧道照明参数计算:
      短隧道影响因素中的交通量和交通类型应根据设计前期资料搜集。通透率、停车视距按照下面提供的方法计算。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4.1 LTP 的概念与计算
      1) LTP 概念。
      LTP 指在隧道入口前一个停车视距的主车道位置,驾驶员在1.5 m 高度看到的隧道出口面积占入口面积的百分比。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2) LTP 计算。
      LTP 可以根据现场照片或者隧道土建设计资料计算。计算方法分为可视角度计算法(图1)和照片面积计算法(图2)。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1) 可视角度计算法。
      在隧道未建成的情况下,可视角度计算法一般适用于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公式计算: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智能照明系统

     

    中国照明网技术论文:短隧道照明系统研究[王小军 韩直]
    2 1 2 下页
     关键词Tags
    公路隧道 照明 短隧道
    注:其他网站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载而不注明出处者,一经查实,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六届中照照明奖
    第十五届照明奖
    第十四届照明奖
    第十三届照明奖
    第十二届照明奖
    最新论文回贴及评论
    哈哈,给大家分享一个下载统计年鉴的好地方,夏泽网 nianjian.xiaze.com,里面的年鉴非常齐全,现在2019年的最新年鉴还可以免…
    中照网网友 在2021-1-11 9:45:39发表 
    可否提供诸玉华的联系方式?
    中照网网友 在2018-6-6 17:54:50发表 
    shiyong
    中照网网友 在2016-12-29 17:53:27发表 
    伟然科技照明
    中照网网友 在2016-6-2 11:44:56发表 
    这个确实是事实,可是国家一边为了照顾经济发展,一边又没有投入资金对企业进行辅导,确实让企业也茫然。是无奈还是放任,这需…
    中照网网友 在2016-5-19 11:36:38发表 
    欢迎各位网友踊跃投稿!
      中国照明网论文频道现向广大业内朋友征集稿件。稿件内容要求具有技术性、可读性。欢迎研究机构、院校、企业进行投稿。
      投稿信箱:edit@lightingchina.com.cn
      投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编和地址及电话、E-mail;以便通知审核结果,如发稿七日内无通知请来电查询。
      联系电话:0086-020-85530605-5029 林小姐
    照明人|技术专家|设计师 >>
    版权所有:中国照明网 · 中国照明学会官方网站 · 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