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首页 > 论 文 > LED照明 > 正文

LED 产业发展与科技管理

2012-11-30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作者:赵玲玲 黄畅莹 陈兴挺   有1837人阅读

  LED 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科技管理是促进LED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LED 产业中科技管理的现状入手,发现其在科技战略、科技发展、标准体系及领军人才方面有所欠缺,是阻碍LED 产业发展的主要阻力,最后探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我国LED 产业发展的30 多年间, 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863”计划绿色照明工程、半导体照明工程、“十城万盏”半导体照 明应用示范工程试点等政策,大力扶持LED 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在下游具有一定优势。目前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相关企业共有3000 多家, 其中外延芯片企业有62 家,封装企业有约600 家,应用企业超过2000 家。2011 年,我国光电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达到1560 亿元。总体上,中国LED 产业发展正在加速, 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ED 户外照明市场, 在LED应用产品方面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LED 产业正在兴起。

  科技管理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 对LED 产业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LED 产业的发展。首先,科技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少于30%, 高新技术占经济增长更不足10%。其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绝大部分研究人员在高校、研究院等,而非企业。再次,科技管理内部结构不合理,独立科研机构重复设立以及科技人员难以流动。

  一、LED 产业科技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产业缺乏科技战略

  我国LED 产业发展现状可谓是遍地开花,除了13 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外,许多省市纷纷设立自己的半导体照明基地。各区域间缺少统筹协调与合作,使得产业资源缺乏有效配置,造成了LED 产业布局紊乱,造成区域恶性竞争的局面。个别政府更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由于LED 中下游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数量多、规模小、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的产业结构模式使得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品档次较低、企业力量不集中等,以致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传统照明企业、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纷纷进入LED 行业,产品大都是相互抄袭模仿,同质化竞争引起价格大战,行业内缺乏科学决策和合理规划。

  目前我国LED 应用示范工程已形成一定规模, 然而绝大多数都是政府工程;在资金投入方面,大多数应用示范工程都是各级政府直接投资,或由承接工程单位投资,而商业银行、投资基金和企业资金等民间资金利用不多。如此单一的推广应用模式容易造成产能过剩等问题,需要正视。

  2.产业缺乏科技发展

  我国LED 产业的关键设备严重依赖外国进口, 无论是上游的MOCVD,还是中游的芯片封装、测试设备主要从国外引进。芯片、外延和大功率LED 封装是LED 的核心技术,而这些极度重要的核心技术的专利绝大部分都被日本日亚(Nichia)、美国科锐(Cree)、日本丰田合成(Toyoda Gosei)等国际LED 巨头所掌握,而我国企业所申请的专利主要集中于外围,相对薄弱。白光LED 封装用的荧光粉YAG:Ce 和YAG:Tb 的专利也分别被Nichia、Osram 所垄断。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短期需求,大部分国内封装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的、片式LED、直插式LED 和TOP LED 器件,但由于没有核心专利,产品出口到外国市场时会受到专利限制与阻碍。据统计,在“十城万盏”试点活动安装的22.2 万盏LED 路灯及隧道灯中, 几乎所有的灯具厂家都是选用进口芯片,Cree(40%)、Lunileds(20%)、Osram(16%)、Nichia(10%)等占据了近90%的市场, 其余10%左右的市场大部分也被韩国企业、我国台湾企业所分割,国内芯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几乎为零。

  目前,我国在半导体照明领域的研发力度严重不足并且力量分散。例如,飞利浦1 年的研发投入费用是4400 万欧元,相当于我国“863”计划和“半导体照明工程”重大项目5 年的经费总和。我国LED 企业、独立研发机构投入稀少、研发力量薄弱,特别是缺乏开放性科技管理创新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中核心设备如MOCVD 等必须依赖进口,上游外延材料、核心器件虽然已经实现了量产,但仍处于中低端水平,缺乏成本低廉、高可靠性的核心器件。中游封装及下游集成应用虽然形成了大批量生产,且加速发展,但仍缺乏创新应用的研究以及应用系统集成技术。我国企业正正缺乏的是低成本、替代型、规格化的LED 产品。

  3.产业缺乏科技管理的标准体系

  我国LED 产业标准认证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我国已制定了12 项国标和10 项行标,但大部分是定义、术语、安全要求、测试方法等标准,与现有应用设计标准不配套。由于LED 技术发展迅速,国标的制定过程需时漫长,刚发布的标准就已经落后于行业的需求。而这些标准体系基本上还是参考国际标准和欧美标准,缺少相应的独立研究工作为基础,很难为标准提供实在的技术支撑。同时,由于国家对各省市的标准制定以及检测平台建设的工作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规划,一个地方一把标尺,导致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LED 企业也倍感无奈。因此,只要国内的标准还没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行业标准混乱的局面就不可能改变。

  此外, 我国的LED 标准检测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涉及LED标准的管理机构有“工业和信息产业部半导体照明技术标准工作组”、“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息产业部平板显示技术标准工作组”等。这种多头管理,整体协调性差,缺乏统筹,影响LED 产业的长远发展。LED 技术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技术,但各管理机构间缺少沟通协调,造成行业标准的不一致和不配套。同时,国内的检测机构测试评价方法和标准不统一,检测能力参差不齐,各检测实验室导出的数据不一致,结果造成互认困难,也给国内产品出口造成阻碍。缺乏科技管理的标准体系的的确确是LED 产业发展进程中一块不小的绊脚石,急需改变。

  4.产业缺乏科技管理的领军人才

  在美国,企业内部的研究人员占全国研究人员总数的80%左右,企业里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国费用总额的65%左右。而我国企业内应用研究仅占全国总额的10%左右,绝大部分研究人员都默默在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研究所、研究院做研发工作。由于科技人员难以流动,难以进入企业和市场,导致我国的LED 技术开发研究脱离市场需求,同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如此下去,LED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

  企业内部的研究人员, 主要通过从中国台湾引进研发团队,逐渐组建和培养企业自身的研发团队。通过这种方式,普通研发人才有了量的积累, 目前整体上LED 的中下游普通研发已问题不大。但是LED 器件要有质的突破,要在上游取得优势,仍需要能够带领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的领军人才。目前,LED 产业内的高级技术研发人才、高级设计人才、企业高管人才、高级测试人才等十分缺乏,这些都十分不利于我国LED 产业的升级。

  二、对LED 产业发展与科技管理的建议

  1.制定详尽的产业发展规划

  鉴于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地位, 发展LED 产业要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 要特别重视产业化前的布局与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寻找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其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和过时思维,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的培育,以稳步提升我国LED 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LED 产业先进发达国家均制定了比较相近的LED 规划,我国可以借鉴以上国家的经验,制定有中国特色的LED 产业发展规划和LED 产业发展线路图。发展规划应该是包括资金、运作、项目、评估等在内的完善研发和产业化的计划,涵盖基础技术研究、核心技术研究、标准开发、产品开发、商业化需求以及产业间合作可行性评估等方面。

  2.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与能力

  围绕LED 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前沿性技术研究,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国内外布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促进企业创新要素的集聚,开展前沿性LED 照明技术研究,抢占下一代白光核心技术的制高点。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保障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知识产权的申请和运用,强化知识

  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规体系,打击违法侵权行为。探索建立技术、专利与标准相结合的机制,加快知识产权转化,推动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的标准化。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的长效机制,实施产学研结合示范企业行动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规划和保障体系建设。围绕LED 产业的关键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共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专项。

  3.建立适应科技管理的发展体系

  国际上LED 技术的核心专利基本都被外国几大公司控制。美国、日本已经形成了LED 产业的专利网。我国LED 虽然具有一定数量的专利,但大部分属于外围技术。截止到2010 年8 月,我国LED 产业原创的相关专利申请量为2.5 万多件, 全球LED照明相关专利12.4 万多件,其中在日本原创的专利申请量为4.9万多件, 占全球总量的近40%; 在中国原创的专利申请量为2.5万多件。同时,由于缺乏原创性的科学技术,很难突破国外的专利壁垒。目前可以整合国家级LED 产业化基地以及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建立、健全LED 专利数据库制度,紧跟世界LED 专利技术前沿,形成开放式平台,从全局性产业布局与技术发展布局上,跟踪并填补技术空缺;以网络平台为链接,整合各地知识产权局,协助、支持高校、企业和相关协会共同做好LED 专利数据库工作;设立数据库管理中心,指导各企业进行LED 专利物联网建设,定期发布LED 企业界专利实时信息,培养专利预警能力,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从而避开国外企业的专利壁垒,避免陷入国际各大LED 公司的“专利陷阱”。

  同时,我国应加强对LED 标准的战略研究,以LED 行业现有标准为指导,落实国家LED 照明标准的要求,建立起科学完善的LED 标准体系。对于那些技术尚不成熟的产品,应尽快研究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规范, 完善应用标准体系和安装技术规范;对技术相对成熟、产品基本定型的LED 照明产品,应逐步建立安全、能效、性能等方面的认证评价体系。

  资料来源:东方证券研究所。

  从LED 全产业链分析,我国LED 产业的四大聚集区,具有规模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同时在产业集聚区域有国内最好的科研资源和充裕的资金,因此,应充分盘活这些资源,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配套完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的LED 产业集群,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要素集聚、规模集中、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同时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产业空间集聚,通过专业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产业集聚环境,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加速集中集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

  从我国发展LED 产业对高端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 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措施和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 不断提高我国LED 产业圈子引才聚才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基础作用,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向,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LED 产业专业,在招生计划安排、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鼓励校企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人才的新方向。加快培育现阶段急需的尖端人才,同时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突破人才瓶颈,攻克技术壁垒,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提升我国LED 产业自主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

编辑;妮子

【有0人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标题: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中国照明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照明网论文频道现向广大业内朋友征集稿件。稿件内容要求具有技术性、可读性。欢迎研究机构、院校、企业进行投稿。

投稿信箱:edit@lightingchina.com.cn
联系电话:0086-020-85530605-5029

(投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编和地址及电话、E-mail;以便通知审核结果,如发稿七日内无通知请来电查询。)

广东中照网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039 粤ICP备06007496号
传真:020-85548112 E-mail:Service@lightingchina.com.cn 中国照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