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海淀区全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机遇期。海淀区将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和区域人才资源禀赋优势,以事业发展平台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服务为保障,全面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世界创新人才发展高地,为海淀区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 世界创新人才发展高地初具规模 |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海淀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聚集一批世界一流、产业急需、全球竞合、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支富于创新、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效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围绕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不断拓展人才事业平台、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世界创新人才发展高地初具规模,为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打造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解读
人才高端集群优势更加凸显。区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7万人;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0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1000名、产业发展领军人才40名、海外归国留学人才1.2万名;由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及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聚集,核心区人才引领示范作用更加明显。
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900人,发明专利申请年均递增20%,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5000件,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科技成果。人才贡献率达到55%,人才效能更加显著,在全市率先形成人才带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格局。
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新增20家左右知名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扩展和增设10家左右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大力拓展人才聚集和辐射空间,在人才高端要素聚集、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具有海淀特色、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 构建一流创新创业平台 |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通过强化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整合创新资源能力,加速一流创新人才要素聚集,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核心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解读
构建产学研用智力转化平台
搭建创新要素聚集平台。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落户海淀。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北大、清华、中科院、航天五院、联想集团、中钢集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作用,集聚优秀人才,推动知识创新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融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2-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优化人才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完善孵化器、加速器运行机制,强化其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职能,建立从创业项目植入到转化发展的全过程服务体系,为“海归”人才创业和推广新产品提供空间。统筹区域内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工场等各类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和运营,提升孵化能力。拓展“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范围,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企业培育发展链条,推动孵化成功企业实现产业化。搭建青年英才孵化平台,新建8-10个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核心区博士后工作站动态保持在45个左右。
搭建创新成果转化专项平台。发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等产业技术转移平台的支撑作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带项目整体转化。整合区域院士、专家资源,建立两院院士及其项目团队与核心区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机制,建成15-20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等载体,加强科技中介机构间的协作与服务,形成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及创新成果转化的无缝隙中介服务链条,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带尖端技术、项目在核心区开展深化研究或成果转化。
构建专业组织交流服务平台
打造高端人才中介服务平台。发挥首都创新人才发展大厦集聚作用,吸引10家左右高层次人才中介服务和培训机构落户海淀。健全高端人才中介服务链条,培育具有品牌效应的高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拓展国际人才业务,在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领域进行创新。推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高校建立联动机制,打造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人才中介服务平台。
搭建国际化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支持高层次人才参与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世界五百强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国际组织等高端创新资源落户海淀。依托区域内大型会展中心,承办国际会议、高层论坛、国际赛事等大型活动,搭建人才国际交流平台。开展核心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人员联谊活动,搭建高端人才交流平台。
建立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以“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推进股权交易中心、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引进和聚集各类投资机构,推动天使投资者、股权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在核心区发展,为科技金融人才提供平台。逐步完善符合核心区产业发展规律的投融资体系,搭建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支持科技金融创新,满足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的需求。
|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布局 |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根据核心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大量汇聚高端优秀人才,努力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解读
聚集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活跃人才特区创新创业氛围,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智力资源优势,积极搭建、拓展和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平台,创新人才引进、评价、激励、保障等机制。吸引和培养2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40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高端人才,3-4名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
打造产业发展领军人才。积极适应核心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着眼于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大力聚集领军人才与科技创新要素,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和优势领域,从全球范围内引进领军人才,大力培养重点产业优秀企业家。培育和聚集3-4名世界级产业领袖,40名左右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创新精神、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和通晓国际规则的产业领军人才,200名左右重点产业领域的优秀企业家。
开发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紧密结合核心区“十二五”规划战略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需求、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专业人才需求、核心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端人才需求,聚集一批核心区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吸引和培养1000名新兴产业紧缺人才,500名高级金融管理人才,100名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落实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要求,深入实施国家“千人计划”、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完善海外人才归国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搭建国际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创新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支持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00名左右,“海聚工程”人选300名左右,“高聚工程”人选60名左右,鼓励和吸引一批具有真才实学和熟悉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来海淀创新创业。
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青年英才。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海淀区未来人才竞争力,建立多层次、分渠道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青年英才培养、使用工作机制。建立海淀区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或聘用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英才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加大青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有活力的后备人才队伍。
编辑:Sabrina
【中国照明网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 lightingchina1996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关注“中国照明网”分享网页到朋友圈!
「中国照明学会官方网站中国照明网」所刊原创内容之著作权属于「中国照明学会官方网站中国照明网」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
专注智能会议室、酒店、展厅、展位、办公室、教室、等项目,全国调光照明产品现货供应商,复旦电光源精英与专业调光照明安装队组合
从事景观亮化照明工程设计、预算、现场施工管理、安装、LED电子系列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专业生产led日光灯、led面板灯、led球泡灯、led天花灯、led射灯等,广泛用于酒店、办公室、商场、医院、工厂、学校等场合
专业生产LED交通信号灯、交通信号控制机、LED诱导标志、盲人钟、移动电话屏蔽器、LED汽车高位刹车灯、发光二极管、LED应用产品
各类光源专用光色电综合检测仪器、LED专用测试仪器、光谱辐射计、积分球、EMC电磁兼容测试仪器、变频电源等光电测试仪器
公司创建于1993年,中国最大的LED GU10灯泡生产厂家。GU10和MR16 COB 射灯采用硼硅玻璃透镜,避免了普通亚克力透镜高温下容易变形的缺陷
专业生产发光二极管、LED水底灯、射灯、LED显示屏、LED装饰照明灯具、红外发射管、数码管、时间显示板、光敏管、LED显示模块、背光源等
专业生产和销售:空中探照灯、城市之光等户外强光灯;大功率LED户外灯;230W光束灯,330W光束灯,摇头灯,LED摇头灯等舞台灯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