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首页 > 论 文 > LED照明 > 正文

LED照明应该变得更加智能[1]

2011-3-30  来源:Microchip Technology   有4051人阅读

  能量效率更高、功能更强的新型LED固态发光(SSL)产品的发展很快,被认为是照明市场上的主要革命性进步。在许多垂直应用中,如信号灯、汽车、LCD TV背光,LED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传统光源的替代产品。

  能量效率更高、功能更强的新型LED固态发光(SSL)产品的发展很快,被认为是照明市场上的主要革命性进步。在许多垂直应用中,如信号灯、汽车、LCD TV背光,LED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传统光源的替代产品。但对于范围更广的通用照明,LED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其应用也将落后这些垂直应用数年。固态发光产品的成本和效率无疑将继续快速改进,并将很快到达被广泛接受的门槛,有可能是2007年或2008年,也有人认为将推迟到2010年前后。

  通用照明中的固态发光产品

  阻碍这种转移的原因是一传统市场的容量太大,二是市场的惯性所致。要满足后向的兼容性恐怕是最大的挑战。热管理、电压转换和色彩管理是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需要采用智能的数字控制方法来经济有效地解决各种各样的挑战,然后才能享受新技术所带来的好处。

  有趣的效率数字

  据能源之星(http://www.energystar.gov)的官员估计,如果全美都采用LED这种高效的照明方式,那么全美的电力需求将减少10%以上,可以为纳税人节约1700万美元的开支,减少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减少了1500万量汽车。

  如果在建筑物上采用LED照明,可以节约48%的照明用电。一盏白炽灯的发光效率一般是10~15lm/W,荧光灯的效率可达70~100lm/W,氙气灯的效率为80~120lm/W,目前的商用LED的效率为80lm/W,有些实验产品已经达到了131lm/W,而LED的最大理论光效是200lm/W。

  白色并不是色彩

  LED的最大问题是发光的频带很窄,这样光的颜色很单一,可以达到高效率,并且不会发热。如果光的颜色正是我们所要的当然最好了,但在一般的照明中,我们需要的都是白光。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起来的多种颜色,来模仿经过地球大气过滤后的阳光的频谱。

  可以通过在LED的蓝色或紫外光源上涂上一层含磷材料,来获得白光。所有的LED厂商都在对含磷材料的成份、厚度、位置进行广泛的研究。

  LED厂商们接连不断地公布新的研究成果,称新器件的效率比以往任何产品的效率都高。此外,光源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光的质量可以用相关色彩温度(CCT)来衡量,这是与所感觉到的灯的颜色最匹配的黑体的温度。

  恰当地混合各种颜色

  获得白光LED的另一种方法是按照正确的比例将红、绿、蓝(RGB)三种颜色混合起来,不但能获得白光,而且还能获得所需的色温。图1是这种方法的应用电路,用1个8引脚的8位MCU来控制三色RGB LED。只需简单的算法,就可以对3个发光管的相对光强进行控制,可以达到6位的分辨率(64个光强等级),对控制颜色输出和相关颜色温度来说是足够的了。

  该电路采用了PIC12HV615闪存MCU、分压电阻、复位电路、A/D转换器,振荡器提供8MHz的时钟,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单芯片解决方案。在生产时,还可以利用这种闪存器件的在电路可编程特性进行颜色校准。

  LED的寿命

  图1所示的电路适用于很多应用,但有一个很重要的缺点是效率低。这是一个线性解决方案,电能都消耗在镇流器电阻上了。此外,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还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



图1 可进行颜色校准的白光LED系统

  LED的一个主要优点是极长的使用寿命,这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偏色。LED可以使用50 000小时以上,其发光强度会从标称值逐步下降到70%左右(白炽灯在使用大约1 500小时以后会突然失效)。

  不幸的是,在这50 000小时内,一个白光LED的相关色彩温度(CCT)将会发生变化,当荧光粉老化的时候,CCT会向更高的温度漂移,即向蓝色漂移。当三种颜色的发光体按照不同的曲线老化时,RGB的LED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通过使用微控制器,加上预测算法或闭环控制系统,将会开发出几种技术来补偿由于器件老化所带来的影响。有些生长商已经生产出了彩色光敏元件,再配合简单的PID算法就可以一次性地彻底解决色彩漂移问题,当然采用这种元件会增加一些成本。

  由于色彩漂移的过程非常缓慢,就不需要很高的计算性能,甚至低成本的8位MCU就能满足要求。


 12
【有0人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标题: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中国照明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照明网论文频道现向广大业内朋友征集稿件。稿件内容要求具有技术性、可读性。欢迎研究机构、院校、企业进行投稿。

投稿信箱:edit@lightingchina.com.cn
联系电话:0086-020-85530605-5029

(投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编和地址及电话、E-mail;以便通知审核结果,如发稿七日内无通知请来电查询。)

广东中照网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039 粤ICP备06007496号
传真:020-85548112 E-mail:Service@lightingchina.com.cn 中国照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