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首页 > 论 文 > 电光源 > 正文

荧光灯——增长最快的光源[1]

2010-1-18  来源:照明技术与设计 第33期   有10389人阅读

  人们在发明获得真空的方法后,就发现了低气压下的气体放电。十七世纪五十年代,利用密封泡壳外的静电带电现象产生了第一个人造的辉光放电。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低压气体放电能发出该气体的特征光谱谱线。随之,霓虹广告与光谱学同时建立。十八、十九世纪交替期间,发明了汞低压气体放电灯,并在市场上出售。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发现汞一惰性气体放电有一个最佳的汞蒸气压力。

  人们在发明获得真空的方法后,就发现了低气压下的气体放电。十七世纪五十年代,利用密封泡壳外的静电带电现象产生了第一个人造的辉光放电。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低压气体放电能发出该气体的特征光谱谱线。随之,霓虹广告与光谱学同时建立。十八、十九世纪交替期间,发明了汞低压气体放电灯,并在市场上出售。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发现汞一惰性气体放电有一个最佳的汞蒸气压力。在这个压力下,可以获得有效的紫外辐射,可以使60%的电能转换为254nm的紫外谱线。但由于汞的特征谱线中可见谱线的部分只有紫色、蓝色等,缺乏红色等谱线,因此,只能带给人类很不舒服的光环境。直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发明了荧光粉,以及长寿命电极,才使得荧光灯在1938年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商品。从此,荧光灯以其光效高、光色可选、热辐射小、寿命长等优点,成为室内照明的主要光源,并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医疗、信息、显示等领域。

  七十年来,荧光灯的光效、显色性和寿命不断改进,品种不断发展。七十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加快了荧光灯的发展进程,具有窄带光谱的稀土荧光粉的发明和灯用电子学的进展,使得荧光灯得到飞速的发展。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了无极荧光灯的研制,后期开发了T8(Ф26mm)细管径荧光灯,八十年代初开发了紧凑型荧光灯,八十年代后期出现了高频荧光灯,九十年代又推出了T5(Φ16mm)细管径荧光灯。到了二十一世纪,荧光灯则在进一步提高光效、减少汞等有害物质的用量、进一步缩小管径提高紧凑化程度、改进电子镇流器调光性能实现智能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至今,荧光灯产品琳琅满目:灯的功率小到lW,大到400W;灯管的长度短自40mm,长至2400mm;灯管的直径细自Φ1.6mm,粗至Φ54mm;灯管的色温从2000K到10000K,甚至17000K:灯输出的光通量从101m到300001m;而形状则多种多样,有点状(U形、∏形、螺旋形等紧凑型)、线状(直管型)、面状(球形、环形、方形、平面形)等。

  荧光灯产品技术七十年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缩小管径,提高紫外辐射、提高光效

  荧光灯的管径从T12缩小到T8、T5;在T8灯管内充填ArKr混合气,降低功率,提高光效。

  (2)紧凑化,缩小体积,以期取代白炽灯节约能源

  荧光灯管径进一步缩小至T4、T3,乃至T2,并多次弯曲折叠,不缩短正柱区而缩小体积,达到紧凑化。近几年世界上许多国家提出了淘汰白炽灯的时间表,进一步推动了荧光灯的紧凑化,除了T2的热阴极紧凑型,T1的冷阴极螺旋灯也进人了普通照明。

  (3)三基色稀土荧光粉的应用,提高了光效、光通维持率和显色性能

  稀土荧光粉具有窄带光谱、抗185nm辐射,制作的荧光灯不仅光效高、显色性好,而且寿命期的光通维持率也高,从而使得荧光灯管径的缩小以及紧凑化得以实现。当加入第四、第五种波长的稀土荧光粉时可以同时提高光效和显色性。

 

 123
【有1人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标题: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中国照明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照明网论文频道现向广大业内朋友征集稿件。稿件内容要求具有技术性、可读性。欢迎研究机构、院校、企业进行投稿。

投稿信箱:edit@lightingchina.com.cn
联系电话:0086-020-85530605-5029

(投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编和地址及电话、E-mail;以便通知审核结果,如发稿七日内无通知请来电查询。)

广东中照网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039 粤ICP备06007496号
传真:020-85548112 E-mail:Service@lightingchina.com.cn 中国照明网